• 400-155-6338
  • 新学高考欢迎你

高考艺考生文化课哪里培训-欢迎走进长沙市明达

百年文脉薪火传,明达杏坛育英才

当明德文化的种子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一所名为"明达"的学校应运而生

它带着百年教育的厚重底蕴

怀着"磨血育人"的赤子之心

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上阔步前行

今天

让我们一起了解

长沙市明达高级中学!

长沙市明达高级中学是由长沙市教育局批准成立,传承百年名校长沙市明德中学办学文化,共享明德教育资源的一所民办学校,创建于2008年,原名“长沙市达材中学”。这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高复、艺术生高考文化集训为一体的优质民办学校。

学校位于长沙县黄兴镇即辛亥革命先驱黄兴的故乡,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校园建设合乎湖南省绿色建筑星级标准,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高标准、现代化的功能室和运动场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这里师资雄厚,名师荟萃,是清华大学等全国25所著名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是高校高中协同育人联盟基地校。现有教师61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98人(含12名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在校学生4000余人。

办学17年来,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日益凸显,生涯规划教育和走班制教学走在全省前列!

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心理教育示范学校、湖南省优秀民办学校、长沙市十佳民办学校、长沙市优质诚信服务示范校等称号;学校党总支获得长沙市“两争一创”党建示范点和湖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学校连续14年被教育主管部门评估为年度办学“优秀”等级。

学校秉承明德中学“坚苦真诚”的校训和“磨血育人”的办学精神,倡导“笃实无我”之校风,践行“敬业乐群”之教风,以提供“合适的教育”为追求,坚持“人文明德、山水达材”的文化理念,本着“生态、国际、人文”的现代化教育要求,走人文素质教育之路、优质特色办学之路、科学持续发展之路,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明辨、致用”的新时代学生。

目前,在学校610名教师队伍中,中学高级教师占比达到16%,有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12人,其中包括湖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长沙市“九芝”优秀班主任、湖南省“国培”计划特聘讲座专家、长沙市高三教学调研专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蒋雁鸣,国家“园丁奖”得主、原长郡中学物理教研组长、湖南省高考物理研究核心成员扈炳芳,长沙市地理首席名师、湖南省特级教师、原湖南师大附中地理首席名师、湖南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长沙市中学地理教研会理事长梁良樑,湖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湖南省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湖南省督导评估专家王建立,湖南省中学政治正高级教师、长沙市首届卓越教师周初荣等。

近年先后有吴树清、杨晓玙等老师等获得长沙市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代子顺老师等5位老师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张双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初中语文老师教师基本功大赛现场课二等奖、长沙市教育局直属中小学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陈瑾等12位老师获得全省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大赛一等奖,伍真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现场授课二等奖、教学组织奖,杜雯老师在长沙县教师课赛中获得特等奖。295名老师在校本职称评选中晋升为“骨干级教师”。

部分教师“高光时刻”

2022年3月,生物老师杨宇的泡菜教学课视频网上点击量在一周内超过 800万 ,引来全省众多媒体采访。

道德与法治课老师涂茜一堂题为《交友的智慧》的“一三一”课堂教学视频片段,被 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 媒体客户端纷纷转发。

2022年7月,学校6位老师参与的课题成果《明心达理: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明达模式”》获得 第五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2年12月,信息技术教师范志国指导高一年级唐文轩等3位同学参加全国首届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获得 一等奖

2024年11月,在全省义务教育物理教师教学竞赛活动中,该校老师陈明俊的公开课被与会专家、同行纷纷点赞。

从2014年开始,明达中学自上而下,搭建队伍,不断摸索实践,以促进学生“明心向上 达理致远”为中心,学校管理者、教师和社会三方参与,通过四条途径,经历五段探索,形成五类成果,搭建起了中学一体化生涯教育体系,最终形成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明达模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四条实施路径

0 1

建团队——搭建高素质、专业化的生涯师资团队。

0 2

开课程——开设全方位、梯度化的生涯系列课程。

0 3

拓活动——拓展创新性、多元化的校内外生涯实践活动。

0 4

链资源——链接多主体、共参与的家校企合作资源。

社会反响

1.媒体报道 影响全国

近几年被潇湘晨报等数10家媒体专题报道超30次。团队成员在学习强国、全国K12生涯教育高峰论坛、省内外等多所学校进行师资培训、经验分享。

2023年7月26日教育部“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专题调研组来校考察生涯教育开展情况。

2.全省推广 引领示范

承办湖南省2017年首届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研讨会;2021年3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将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明达模式”作为优秀成果,举办主题推介会向全省推广,近400名校长和老师参会,超34.6万人次观看直播。

两次承接“省培计划”(生涯)超200名成员的现场观摩、学习。

2019年以来,接待师大附中等数10家学校的参观学习,数次送教兄弟学校。

3.辐射友校 资源共享

送教至益阳、贵州凯里、河西分校等多所兄弟学校;送课超200节次,讲座超20次;受益高中生超2000人次。

送教、送讲座至生涯教育帮扶对口支援的龙山县思源实验学校。

传承百年文化精髓

明达中学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而下面这些令人瞩目的办学特色

正是学校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

明达学校“一三一”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以新课程理论为教学理念,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为底层架构,以学教评深度融合为运行特征,以课前、课中、课后三结合为一个课时学习周期,以学习案和智慧教学平台为自主学习工具,以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方式,以学习竞赛为动力机制,以互助过关为质量保障,将抽象的课程理念转换成了一个具象化的、可以操作的教学工具。

“一三一”模式由(自主预习,对学订正)、(分组展示,交流提升)、(梳理总结,迁移运用)、(当堂检测,疏通堵点)、(互助过关,达标自评)等五个基本教学环节组成。

“一三一”模式不仅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和框架,而且将课堂评价嵌入教学程序,以学习竞赛为主要教学组织方式,建立了促进学习的动力机制。

主要成效

1.厌学占比大幅下降

2.心理健康明显向好

3.人际关系显著改善

4.违纪现象持续减少

5.学业成绩稳步攀升

6.课程教学不断提质

学校以数字化连接课前和课堂教学互动、作业、课后学习、考试五大场景应用。在不改变传统书写习惯下,将传统和现代智能技术融合,解决了全场景学情数据采集、精准描绘学生数字画像、及时反馈共性问题讲评、个性问题订正等教学需求。

●高效率课堂:智慧纸笔作答,精确采集学生作答过程及思路,可帮助老师快速定位课堂薄弱点,让学生没有机会开小差,学习效果更佳。

●高质量作业:知识掌握度、锁定班级共性问题,作答表现、用时分析,高效辅助老师定位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品质与习惯。

●高质量在线学习:明达中学引入平板,让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知识图谱掌握情况,将订正课正式纳入每周的课表之中,狠抓错题订正率,校内外结合,不用报班,也能为寄宿制学生有效地进行培优补差。

在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校长曹建新受邀分享智慧教育的案例与经验。

明达中学作为一教一学重点示范校,2024年接待超过30余所学校前来参观学习。

选课走班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特点,它打破了传统班级授课的固定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多样。

这一制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明达中学体育选课走班教学开发了六个运动技能课程,分别是《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飞盘》和《体育舞蹈与形体》。

艺术选课走班教学也开发了六个艺术技能课程,分别是《流行音乐演唱与表演》《尤克里里》《声势律动》三门音乐课程与《创意设计》《钢笔画》《淡彩画》三门美术课程。运动技能课程与艺术技能课分别同时开课供学生选择。

明达学校“1+X+N”课后服务课程套餐,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课程校本化实践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课后服务坚持“公平普惠、素养至上、自愿选择、安全第一”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主要成效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3. 家校关系强化

4.常规课程教学模式突破

5. 师生反馈良好

在小学部的食育课程中,孩子们开启了精彩纷呈的美食探索之旅!从香辣可口的湘菜到经典美味的汉堡薯条,再到精致优雅的日式寿司,同学们在实践中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美食的丰富多彩。

富有学校特色的食育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烹饪的乐趣,在品尝成果中收获劳动的喜悦,真正做到了“知食”“懂食”“爱食”。

从“坚苦真诚”的校训

到“磨血育人”的初心

从“一三一”课堂的智慧创新

到生涯规划的全国示范

长沙市明达高级中学以人文立校

以科技赋能、以特色育人

在新时代教育征程上

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这里,是梦想起航的地方

这里,让每一个学生

都被看见、被关注、被成就

走进明达,遇见更好的自己!

-END-

来源丨长沙市明达高级中学、星沙时报

一审丨房智斌

二审丨汤鑫汝

三审 丨刘洋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除标注“原创”外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以及网友投稿,版权归属于原始作者,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提供您的版权证明和身份证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侵权信息,谢谢.联系地址:9779166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