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个要求:(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然而,如何“鉴赏”和“评价”,却由于时代距离、文化底蕴、文言功底、鉴赏方法和经验等原因,摆在学生面前的最大难题是读不懂,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读懂”更是当务之急。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如何帮助学生读懂古诗作一点探讨。
一、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优美,意境如画。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或凝练或含蓄或空灵或雄壮的美,领会诗人的情怀,既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够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继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上可适当开展一些活动,比如朗诵竞赛、鉴赏辩论等,让学生充分交流,扩大视野。
二、指导学生识记“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细胞,是进入诗歌的门槛。通过意象可以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写景诗更是景、境、情的结合。如 “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由柳想到离别再想到亲人,这样,全诗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情感就不难理解了。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所以识记尽可能多的“意象”,对读懂古诗有极大帮助。
三、培养学生合理的补充和想象的意识
诗歌因字数的限定,上下句之间有一些跳跃,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时候就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使之完整。另外,诗歌言简而意丰,字虽少,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如:《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通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诗人“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等一些动作,还可以想象到诗人愁容满面,思绪乱,独坐窗前,思国家前程之渺茫,想个人仕途之不畅,进而来体会作者不安的心情和绵绵的羁旅之愁,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四、培养学生模拟再创造的能力
诗如画,古代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我们面前展视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教师在解读诗歌时可以引导学生模拟古时场景,把诗中的场面搬到课堂中来,进行二次创造。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笆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我们可以看到友人住在一个高雅、幽僻之地,可以想象友人悠闲自在的生活,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并由此推断这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逸之士。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古代诗歌的特质决定了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但如果我们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运用科学的方法,那么古诗鉴赏题并不是迈不过的槛。
声明:新学高考版权所有,请勿随意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