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试卷分析(全国甲卷)

  • 2021-09-18 11:48:34
  • 新学高考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医用注射剂瓶和用于加工它的玻璃管的生产过程对水、空气等环境条件要求严苛。世界最大的高端玻璃管生产企业德国某公司,通过对浙江丽水、四川成都、江苏无锡等地比较,最终选定在具有相关产业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丽水某山间小镇建生产厂;2017年,从德国进口高端玻璃管制成医用注射剂瓶的生产厂投产;2020年,高端玻璃管生产厂投产。据此完成1~3题。
 
1.该公司选择在中国建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原材料充足                  B.市场广阔
 
C.技术先进                  D.劳动力价格低
 
2.该公司最终选定在丽水建生产厂,看中的主要人文地理条件是(  )
 
A.基础设施 B.商业氛围
 
C.科研实力 D.配套产业
 
3.丽水山间小镇的生态环境也是吸引该公司投资的重要条件。这说明与大城市相比,该公司在山间小镇建生产厂,可以(  )
 
A.提高产品质量 B.降低车间环境净化成本
 
C.增加产品产量 D.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
 
解析:1.B  2.D   3.B
分析:1,材料中注明该产品为医用注射剂,这属于一种常见的医疗耗材,因此,该产品的制造主要考虑因素首先排除C,同时中国目前也并非是劳动力最廉价的国家,也排除D。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中国是目前市场最广阔的国家,消费潜力和消费能力巨大。故选B。
2,该题目属于常见的材料阅读型题目,题干设问是“丽水建生产厂,看重的主要人文地理条件”因此在材料中找到该原话的出处,在第三行中找到了“具有相关产业和环境优良”等关键信息。故直接选D。
3,同第2题类似,生态环境与该产品挂钩的相关性上,直接选B选项,首先该题目只是提及产品的制造,并未有废物处理等信息,所以排除D,A选项也应该是在B的基础上发生的。C选项与文字材料无关。
点睛:工业区位因素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必备基础考点,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地理题型中,已经慢慢摒弃以前“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这类答案,而更加侧重“市场广阔”“投资环境”等方面,希望考生在遇到题型犹豫不决时,尽量结合平时所做题型来举一反三,快速做出判断。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图1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4-6题。
 
图1
 
4.图1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5.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
 
A.全天性减少                    B.时段性增加
 
C.时段性减少                    D.不发生变化
 
6.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
 
A.火力发电技术                  B.光伏发电技术
 
C.特高压输电技术                D.电能储存技术
 
解析:4.B  5.C  6.D

分析:4.该题目属于综合思维,首先考察时间,德国临近英国,故该格林尼治时间可以直接等同于德国当地时间。其次,考察气候,用电结构上主要分为民用和工业用途。一般工业用途量大,但是基本变化规律小,那么在此理论上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民用。而民用耗电只要是在空调家具等方面,要么制冷,或制热。结合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较为温和,夏季受副高影响较大,制冷耗电高。故选B。
5. 结合公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电力净需求量 如若总量不变,光伏增多,那么必然净需求就会减小。答案只能在A,C中选择。而光伏发电具有时效性,发电量不稳定。故本题选C。
6. 夜间无法提供光伏发电,排除B,火电高耗能,高污染,不理想。排除A,输电技术只能缓解电力的地区分配不均,不能影响时间上的不均衡,排除C。只有将电力储存,最能解决当前问题,故选D。
点睛:本组题目紧跟实时,2021年初,日本提出将福岛核电站废水排入太平洋,引起世界一片哗然,核废水不仅可以放在选修地理中考查环境保护,也可以放在自然地理中《地球上的水》章节来分析合理性,这个热点2022届高考依然值得留意;同时本题组还涉及到能源资源开发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需要充足的能源做保障,常规能源缺和新能源的优缺点比较需要考生认真归纳总结,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分析。
 
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功能区中,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
 
A.高密度居住区                  B.文教区
 
C.低密度居住区                  D.工业区
 
8.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是夏季(  )
 
A.冷锋过境日                    B.低压控制期
 
C.暖锋过境日                  D.高压控制期
 
解析:7.A  8.D

分析:7.认真分析材料,可知降温的手段是减少建筑物增温,那么降温和建筑物之间就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该题目要选择高密度居住区,故选A
8.考察影响气温的天气状况,冷锋、暖锋的过境都会带来降雨从而增加大气厚度,削弱太阳辐射,那么降温就不明显。排除A,C。低压控制也会成云致雨。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在这种情形下安装反射屋顶最有利于降温。故选D
点睛:本题组考查自然地理《地球上的大气》,2018年全国三卷文综地理37题考查了24分的常见天气系统综合题,之后的几年各地均有类似题型考查,这类型的题目为备考考生指明了复习方向:一是需要回归教材,重视基础原理的理解和使用;二是高考考点变化较小,但题型总是循环使用。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图2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9~11题。 
 

图2
 
9、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10.图2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11.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解析:9.C  10.A  11.C
 
分析:9.按材料分析,珊瑚属于浅海水域生物。如图所示,该地如若没有火山,则根本不存在珊瑚。由此,火山喷发应该是第一步,2在最前,随着火山的冷却,逐步形成后面的珊瑚。故选C
10. 本题分析内容较多,由火山形成到后期珊瑚逐渐增多可以得出先后顺序为2-4-1-3.  岩浆岩的属性较为致密坚硬,不易风化,所以火山的高度是未见大量变化的。2-4-1肉眼可见火山逐渐被海水淹没,可知海平面上升。而形成的珊瑚应该是在水下的,图3中若干珊瑚已经出露海面,可知由1-3海面有所下降。故选A
11. 材料强调“珊瑚.......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题干中35°N已经不属于热带海域,由此应该是某一要素使得该地区异常增温,结合选项选C
点睛:作为地理最后3道压轴题,和前几年试卷相比该题组难度较小,考查自然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章节,2020年高考全国三卷同样考查了该考点,考生做这类型的题目,最好能将选项和材料图表结合起来,通过检验答案的合理性来给确定正确选项,减少做题时间。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
 
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图3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图3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8分)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8分)
 
(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6分)
 
答案(1)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2)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3)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
点睛:该题组材料和图表感觉很简单,但在试卷高考阅卷中得分率较低,需要考生冷静对待,先找到自己必得分的题目,比如第一问和第三问,第一问在世界区域地理复习中,非常典型的英国“东耕西牧”农业地域,第三问其实考查环境保护,平时稍有积累就能得到这两个题目的分数,所以后期专题复习时,一定要侧重经典例题的举一反三。
 
37.阅读图文材料,宗成下列要求。(24分)
 
图4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C,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导及其原因。(8分)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8分)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8分)
 
答案(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点睛:本题组是该卷拉开分数差异的地方,依然考查自然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章节,难度较大,符合目前高考地理试卷的构成,原理性的题目需要考生结合教材或课堂笔记来分析,答案的专业性显得尤为重要,遇到难度大的题型,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材料和图表必须使用;二是尽量结合教材或课堂笔记书写答案;三是看清题干,注意题干属于一个问还是多个问题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3.[地理一一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地处江西赣州市北部的兴国县,是我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和将军县,拥有苏园、军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1996年9月,在兴国“绕了个弯”的京九铁路正式通车,兴国终于有了第一条直通北京,迈向大江南北的大通道,经济发展实现第一次提速。2019年底,又有一条“绕弯”兴国的铁路昌赣高铁正式通车。“兴国弯”再次成为热点,兴国由此迈入高铁时代(图6)。2020年兴国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左右。
 
图6
 
分析铁路开通对兴国县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两条铁路的开通,改善了旅游投资与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来兴国县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改善了旅游交通条件,使于游客进出,扩大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财政收入,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力促进经济发展。
点睛:本试卷旅游地理题目得分率较高,既属于选修地理中旅游地理的考点,也属于人文地理《交通运输方式》的考点,常规备考中一定出现过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网的意义分析,和本题的考点一致,属于易得分题目。
 
44.[地理一一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2008年,新疆吉木乃县对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顷草原进行封育保护,如今这里林草茂盛,2020年春季,当地政府为防止封育区林草自燃,选择在青草萌发之前的1个月,投放1600头牛去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进行生物防火(图7)。
 
图7
 
说明采用放牛方式进行生物防火对拉斯特河谷封育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牛吃掉易燃的枯草和落叶,有效避免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有利于青草萌发和生长;牛粪直接归还自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点睛:目前高考地理试卷选修部分为二选一,该卷旅游地理难度明显小于环境保护,建议考生在答题时,快速浏览试卷,并作出选择。生物防火属于比较冷门的考点,但森林防火却是历年的热门考点,注意区分二者的差异。

新学高考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微信公众号